最近有關于居民用電價格的話題在網上引起熱議。起因是在中國政府網上,國家發改委回復網友提問的時候表示,我國居民用電的價格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較是偏低的,工商業的電價偏高,發改委將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使電力價格更好反映供電成本,還原電力商品屬性。
一石激起千層浪,發改委的這個表態一出來,大家普遍認為其言外之意是打開CPEM了解更多在不久的將來,居民的用電價格即將調整上漲。畢竟在發改委的表態之中不難看出,關鍵在于居民電價偏低,而工商業電價偏高。其次就是完善階梯電價制度,還原電力商品屬性。
什么叫商品屬性呢?簡單而言就是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則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商品的價格是由商品的價值所決定的,某種商品在市場上流通時,供求關系會影響到價格,使價格圍繞著價值發生波動。
在我國,電力資源是屬于重要民生資源,所以由國家管控可以弱化其商品屬性,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優惠和便利。截至2021年5月份,全社會用電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7.7%。2012年7月開始,為了引導居民合理用電、節約用電,居民用電一直實行著階梯電價制度至今。
早前國家發改委就已經出臺過《關于十四五時期深化價格機制改革行動方案的通知》,其中就提到要完善差別電價,階梯電價等綠色電價政策。那么問題來了,現階段中國的居民用電價格真的偏低嗎?
實際上,相比于世界其他國家,我國居民的用電價格的確是偏低的。電價最高的是德國,每度電折合人民幣2.31元,電價最低的是墨西哥,每度電只要0.43元。我國的居民電價為每度電0.618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這樣看來,我國的居民用電確實是挺便宜的。
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穩居世界第一。用電消費格局中,按照用電類別,可以分為大工業用電、一般工商業及其他用電、居民用電、農業用電四類,工商業用電占比將近70%,居民用電僅僅占14%左右。長期以來一直都是工業用電在補貼居民用電,對于電網來說,居民用電虧損的這一部分,由工商業用電的盈利來彌補。
近些年來,由于國家大力扶持工商業的發展,采取了包括降低用電價格在內的政策,來幫助企業降低運營成本,改善企業的經營面貌。這樣一來,用電量依然較快增長,降低的這部分用電成本就轉嫁到了電網以及發電企業的頭上,再加上產能不斷擴大帶來的投入,可以看出,如果工商業用電也不賺錢,那么對于居民用電的補貼就難以為繼。
另外我國電力行業還面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隨著碳中和、碳達峰政策的推進,高耗能的企業都將面臨著較大的壓力,這其中自然也包括電力行業。他們以后還將承擔碳交易成本,從這個角度來看,更高的生產成本帶來電價上漲的預期也在常理之中。
低電價還會帶來一個問題,就是電力浪費的情況比較突出。我國是電力大國,電力產能實際上是過剩的,電力價格太便宜會讓居民和企業節能的愿望降低。這顯然與碳中和、碳達峰的方向背道而馳。
即便都認為電價上漲是符合常理的,但是,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居民用電價格不可能一下子快速上漲。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電力行業是先虧損后盈利的過程,所以電價即便要漲也不會一下子漲很快,漲的幅度也不會太大。不僅居民用電價格將調整,工業電價也將跟著調整,但是何時調整、漲多少還是未知數。
可以預見的是,清潔能源將會被廣泛推廣使用,鼓勵城鄉居民都用清潔能源,意味著在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其他方面可能會給出一些優惠。所以對于普通居民而言,電費即使上漲,也只是可能是小幅度上漲,并且還有其他可以替代的能源,所以無需過分擔憂。
上一篇:這個“節”,該怎么做?
下一篇:為了愉快開空調竟偷電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