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
關鍵核心技術多點突破,領先之勢凸顯
創造19項世界第一的昆柳龍直流工程有多牛?
或許你可以把它理解為“高鐵+樂高積木+申公豹的雷公鞭”超級合體。跑得更快——±800千伏特高壓;能隨時調整方向——雙向送電;遇到故障時能在0.5秒內自動“剎車”并恢復,比人眨眼睛(約0.3秒)還快;能多端拼接——有3個換流站;1小時送電量約等于55萬個家庭一天用電,即便遭遇650倍超強沖擊電流,仍能保持不間斷運行。
“十四五”期間,南方電網特高壓技術引領全球特高壓進入柔直時代,為世界能源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在大國科技競合焦點的芯片領域,同樣的故事也在書寫。
僅有4個指甲蓋大小的“中國芯”“伏羲”,于方寸間集成約3億個晶體管,與同類競品相比具有1.5倍性能優勢,實現電網裝備核心器件“從0到1”的突破,成為破解電力芯片“卡脖子”問題的開山斧,入選“央企十大國之重器”。以采用“伏羲”芯片和電力專用操作系統的貴州貴陽南明區核心圈高可靠性示范區為例,該地配網運維效率提高10倍以上,供電可靠率提升至99.99%,戶均年平均停電時間從1.5小時降低到3.9分鐘。
電鴻筑基,南鯤弄潮,馭電顯威,電力機器人摘“金”,量子電流傳感器為電網裝上“鉆石芯”……“十四五”期間,把準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南方電網公司持續推進科技創新“十新行動”,堅持以“十大示范項目”為抓手,強化原創性引領性技術攻關,創新源泉充分涌流。兩獲中國專利金獎,11項科技成果入選央企科技創新成果目錄,23項科技成果入選國家級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裝備實現國產化替代,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底氣愈加凝實,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寫下生動的南網注腳。
創新,已經成為南方電網的基因。不僅在能源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賽道成績斐然,在基層一線,創新也在不斷為砥礪前行的南方電網注入新活力。
能在千分之一秒內采集問題,百分之一秒內完成計算、分析并發出操作指令的“微機保護裝置”,成功解決小水電上網密集導致的局部電網設備易損毀問題;更換絕緣子串的“20中用法”使更換時間降低至原來的1/3;“電力電容器高空測試輔助連桿”將電容器電容量測試效率提高3倍,大大降低高空作業風險……輸變配各類工器具的創新改造、創新發明層出不窮,基層作業效率獲得極大提升。
迭起的創新浪潮推動南方電網公司在“十四五”期間不斷穿越周期、向上發展、韌性成長,公司穩步邁入創新型企業行列。
更“融”——
科產融合成果豐碩,深融之勢澎湃
創新鏈與產業鏈“相望難相見”是阻礙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卡點。破除阻礙的關鍵就在于做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大文章。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南網新實踐的進程中,南方電網公司對科產融合的思考和解答,正越來越深邃、清晰——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市場影響力覆蓋國內外的中國電力裝備行業龍頭企業之一的許繼電氣,于近日全面完成了其旗下iES-833系列智能網關設備的電鴻化改造。據預測,到2030年,電力物聯網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而智能網關設備是電力物聯網的核心設備,是連接物理設備與上層系統的“橋梁”,其作用好比高鐵站的智能調度中心。無論是分布式光伏并網、虛擬電廠,還是車網互動、工業能源管理等,都需要用到它。
許繼電氣“上新”背后,是電鴻引領的產業之變。不止許繼電氣,目前,隨著能源電力行業首個基于開源操作系統的全產業鏈開源應用社區——開放原子電鴻開源社區啟動,電鴻物聯操作系統已升級為能源行業的電鴻、產業生態的電鴻。電鴻生態圈已鏈接超500家產業生態伙伴和數千款電力終端,已適配電力行業100余款主流芯片、40余款的主流模組,超過3000款終端正在開展適配工作。
從“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電鴻在產業生態上的持續打通,實現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無縫銜接,折射出南方電網公司“十四五”科產融合的特征——既能夠從“0”走到“1”,也能夠從“1”看到“10”,找到科技產業化的關鍵。
5年間,南方電網公司還完成了系列科產融合的“大動作”,新動能加快集聚成勢。6項科技成果入選工信部“一條龍”應用示范;“伏羲”等核心數字產品規模化產業化應用;電碳算等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涌現,建成全國首個區域級虛擬電廠平臺,開展全國規模最大、首次跨省區車網互動實踐;建成全國首個大型鋰鈉混合儲能站,在未來產業方面開展前瞻性布局和探索等……
一項項融合舉措落地有聲、一個個融合案例質效齊彰……“十四五”期間,思想上的突破性革新、戰略上的全局性謀劃與格局上的系統性重塑,共同催化了南方電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能源電力生產力新質態加快塑造。
更“聯”——
一流創新生態加快形成,協同之勢強勁
“1+1”在什么情況下不等于2?把這個問題放在科技創新領域:強強聯合的“1+1”,一定能釋放出“大于2”的效能。
在北京懷柔區,南方電網公司與我國能源領域的國家級戰略科技力量懷柔實驗室簽署共建機構運行規則。雙方將推動共建機構高質量運行,打造實驗室與央企科技合作的示范標桿,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與此同時,針對制約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的系列痛點、堵點、短板問題,2024年,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聯合牽頭組建中央企業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開展協同創新。
中央企業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專家委員會專家、南網儲能公司儲能科研院副院長陳滿一語道明聯合體的價值:“匯聚產業、用戶、電網、市場機構各方,鏈接供需雙方,創新新型儲能商業模式,推進儲能+交通、通信、建筑等跨界合作,賦能多領域多場景應用。”截至2025年7月,南方電網公司已聯合各方力量為廣東省內200余個電化學儲能項目提供81.7億元風險保障,有效促進了新型儲能產業生態的共建共享和可持續發展。
除了為產業生態發展賦能,南方電網公司還充分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伙伴協同創新發展。發布首批數字電網技術裝備領域開放許可專利27件,著力推動中央企業產業鏈協作、中央企業與中小企業協同融合。南方能源行業可信數據空間不僅入選國家首批可信數據空間試點名單,還攜手多家單位先試先行共同探索行業可信數據空間的互聯互通,空間入駐生態主體超200家,打造了35個高價值場景應用。自此,能源產業鏈上下游和跨行業數據資源得以整合,多方生態主體得以連接。
一流創新生態是推動科技進步、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融入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打造開放型的創新生態圈,整合內外部創新資源,打造具有引領性和輻射性的行業創新平臺”,這是南方電網發展的時與勢使然。
“十四五”以來,南方電網公司對打造一流創新生態用心謀劃,相關工作推動力度大動作實——打造央企創新聯合體等重大創新平臺,牽頭數字電網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級平臺加速落地;成立公司科技委員會,牽頭組建電力行業人工智能聯盟,建設國家級電力新能源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成立戰略科研聯合實驗室,作為首家央企加入開放原子開源生態建設,發布能源領域電力方向首個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與14家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合作組建聯合研究院……各類創新資源有效集聚,創新主體地位更加凸顯。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是“十四五”“十五五”兩個五年規劃交匯銜接的重要階段,也是我國經濟爬坡過坎、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緊要關口。南方電網公司堅持將科技創新作為擺在重中之重的“頭號工程”,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能源電力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南網實踐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