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蒙能源合作升級!
(來源:微信公眾號“石油Link” 文 | 木蘭)
9·3閱兵期間,一場延宕二十余年、足以改變全球能源格局的跨國能源合作終獲突破性進展。
9月2日,中國、俄羅斯、蒙古國三國元首在北京共同簽署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建設與運營合作協議,為區域能源合作乃至全球能源市場注入重磅變量。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集團董事長阿列克謝?米勒表示:“這將是全球天然氣行業最大、最宏大、投資規模最高的項目。”
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設計年輸氣量500億立方米,合同期30年。
此次合作協議的簽訂,向全球釋放出明確信號:作為當前全球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中國未來的天然氣進口結構將迎來重要調整。
這一變化將進一步重塑全球天然氣貿易流向與市場格局,為區域能源安全與經濟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01中俄蒙聯手,大項目敲定
在上合峰會后的9月2日,中國、俄羅斯、蒙古三國元首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俄蒙元首第七次會晤。
三方就過境蒙古國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跨國天然氣管道簽訂了具有法律意義的備忘錄。文件交換儀式在中俄蒙三國元首的見證下舉行。
作為此次合作的重點項目,“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設計年輸氣量達500億立方米,相當于俄羅斯當前天然氣出口總量的15%。
項目落地后,中國在俄羅斯天然氣出口市場中的份額將大幅提升至35%以上。
針對該管道天然氣價格,俄氣董事長米勒表示,得益于更短的運輸距離,其價格“客觀上低于歐洲市場水平”。
俄羅斯總統普京強調說“這是一份互利共贏的協議。協議的執行遵循市場原則,且是符合該地區特點的市場原則,天然氣價格并非依據當前即時價格確定,而是按照一套特定公式計算得出,這套公式完全客觀,且以市場變量為基礎”。
除新項目推進外,中俄雙方還就現有天然氣管道輸氣量提升達成了一致。
“西伯利亞力量”輸氣管道(即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的年輸送量將從380億立方米增至440億立方米,“遠東”天然氣管道的年輸送量則從100億立方米增至120億立方米。
據了解,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已于2019年正式投運,并在去年11月實現全線貫通。
該管道起于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經布拉戈維申斯克進入中國黑龍江省黑河市,最終南抵上海,縱貫我國9個省區市,總長度達8111公里。
而中俄遠東天然氣管道的氣源來自遠東薩哈林大陸架氣田,規劃途徑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份,為東北地區能源供應提供重要支撐。
隨著上述項目的落地與擴容,自俄羅斯輸送至中國的天然氣年輸送量將提升至1020億立方米,我國能源供給能力與進口多元化水平將得到顯著加強。
在能源合作之外,三國還同意將中俄蒙經濟走廊規劃有效期延長5年,至2031年。
截至目前,中國與俄羅斯之間已規劃或投運的油氣管道共計四條,具體包括:中俄原油管道(設計年運輸量3000萬噸)、“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年輸送量440億立方米)、“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設計年輸氣量500億立方米)、中俄遠東天然氣管道(年輸送量120億立方米)。
這些管道涉及的年輸送總量相當于1.1億噸油當量,將持續為我國能源安全與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02十數年延宕,一錘定音
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的合作設想,最早可追溯至2004年。
彼時,中俄已就能源領域戰略合作達成初步意向,為這一跨國能源項目埋下伏筆。
2006年,中俄簽署的諒解備忘錄中首次規劃出該項目的雛形,提出建設東西兩條輸氣線路:西線管道計劃輸送西西伯利亞開采的天然氣,經中國新疆入境;東線管道則途經俄羅斯遠東地區,最終接入中國東北地區。
然而,項目推進的核心障礙在于天然氣價格分歧。
俄方長期希望參照其對歐洲出口的高價格(約400美元/千立方米)制定協議。
中國則堅持結合中國市場實際承受能力,參考自中亞進口天然氣的較低價格(約235美元/千立方米)展開協商。
這一關鍵分歧導致談判陷入拉鋸,時間跨度長達十余年。
直至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俄羅斯遭受西方制裁后選擇加速推進“東向戰略”,才為中俄能源協議的突破創造了契機。
同年5月,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與中國石油正式簽署供氣協議,協議期限長達30年。
此后,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順利投運并實現全線貫通,但西線管道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的規劃歷程則是一波三折。
項目起點為俄羅斯西伯利亞境內的大型氣田,終點為中國北部,最終并入中國天然氣主干網。
最初,俄方計劃讓管道穿越阿爾泰地區直通中國,后調整為過境蒙古國。
蒙古段長約800-950公里,曾被稱為“東方聯盟”管道。
過境蒙古國的方案本應具備多重優勢,既能縮短管道建設里程,又能帶動蒙古國經濟發展,進一步深化中蒙俄三國地緣聯系。
但蒙古國的利益訴求卻成為新的談判變數。其不僅希望獲取管道過境費,還提出參與基建、尋求出海口等額外訴求。
資料顯示,蒙古國曾提出每年收取10億美元過境費,折算后相當于每立方米天然氣收取0.2美元,這一標準遠超國際通行水平3倍以上,直接導致談判陷入僵局。
為打破困局,俄方曾嘗試繞開蒙古國、經哈薩克斯坦建設管道的替代方案,但因哈薩克斯坦現有油氣管道運力已飽和而被迫放棄。
此前考慮的阿爾泰至中國西北方案,也因阿爾泰山脈地形復雜、施工難度大、建設成本高而早早被排除。
從地緣格局來看,蒙古國被中俄兩國完全包圍,經濟發展高度依賴中俄,即便其曾推行“第三鄰國”戰略,也難以脫離與中俄的務實合作。
最終,在中蒙俄三國多輪協商與利益協調下,各方終于就管道項目達成共識。
此次相關備忘錄的簽署,標志著三國在利益分配上找到了新的平衡點。
對俄羅斯而言,可借此開拓東方能源市場,對沖西方制裁影響;對中國而言,能進一步拓展穩定、多元的能源供應渠道;對蒙古國而言,則可通過參與項目提升經濟活力與區域影響力。
正如俄羅斯總統普京所言:“大家都很滿意,大家都對這個結果感到高興。”
03俄氣東進,中國加大進口
俄羅斯作為全球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大國,與中國這一全球石油和天然氣需求大國,在全球油氣能源格局中均占據關鍵地位,任何一方油氣戰略的調整,都會對全球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在俄烏沖突前,歐洲一直是俄羅斯天然氣的最大買家。
但沖突爆發后,歐洲出于地緣政治等多方面因素考量,大幅削減自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的數量。
2024年,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出口量已降至戰前水平的30%。歐盟還設定目標,計劃到2027年完全淘汰俄羅斯能源。
在此情形下,俄羅斯不得不將目光東移,積極尋求穩定的東方市場,而中國自然而然成為俄羅斯天然氣東進戰略的核心。
2024年,俄羅斯出口至中國的管道天然氣增長了25%,彰顯出雙方能源合作的強勁上升勢頭。
再看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
2024年,中國天然氣進口量進一步增長,且來源更加多元化。
當年,中國進口管道氣760億立方米,增幅達13.1%,其中俄羅斯的中俄東線管道氣是主要的增量來源。
在液化天然氣方面,2024年中國進口量為1057億立方米,占天然氣進口總量的 58%。
中國主要的LNG進口國包括澳大利亞、卡塔爾、俄羅斯、馬來西亞、美國等。
在國內天然氣消費量沒有大幅增長預期的背景下,中國從各國進口的天然氣必定會是此消彼長的關系。
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中國進口天然氣總量下降了6.9%,這一現象與國際氣價高位運行、國內需求增速放緩有關,關稅政策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例如,受關稅影響,自2025年2月6日起,中國未再進口美國LNG,1-4月,自美國進口的LNG總量同比大幅下滑約71%。
2月份數據顯示,自澳大利亞進口的天然氣量降至2017年5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與此同時,中國從卡塔爾及俄羅斯等國進口的天然氣顯著增加。
2025年2月,卡塔爾超越澳大利亞,成為中國當月最大的LNG來源國,占當月中國LNG進口總量的37%。
日前,來自俄羅斯受美國制裁的北極LNG 2出口項目的首航貨船停靠中國,這表明LNG也成為俄羅斯向中國出口天然氣的重要方式之一。
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協議的簽訂,將使中國成為俄羅斯天然氣更為重要的出口目的地,進一步緊密兩國之間的能源紐帶。
相關預測顯示,到2030年代初,俄羅斯天然氣在中國市場的占比將從目前的10% 提升至20%,實現翻倍增長。
屆時,中國將通過增加管道氣進口,逐步降低對他國LNG的依賴程度,這將進一步增強中國在全球天然氣市場的議價能力。
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2025年亞洲天然氣消費量占全球比重已達42%,超過歐洲。
這表明亞洲正從過去全球天然氣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逐步轉變為具有定價影響力的市場主體。
在此背景下,中俄蒙天然氣協議的達成不只是一條管道的建設規劃,更可能成為加速俄羅斯能源東進西縮的關鍵事件,進而重塑國際能源市場的權力結構,對全球能源市場未來發展走向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