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公布了2024年新晉Fellow名單。經統計,2023年中國大陸電氣工程領域共計新增8人。
IEEE是一個英文縮寫,讀作“ I triple E”,英文全稱為“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官方譯為“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由美國電氣工程師協會和無線電工程師協會于1963年合并而成。
IEEE期刊約有80%被SCI收錄,所有論文基本EI收錄。2020年6月公布的2019年JCR數據顯示,IEEE期刊在電氣電子工程、通訊技術、信息系統、人工智能、自動化控制系統和交通運輸等領域的期刊影響因子名列前茅。
IEEE會員有四級:Student member,Member,Senior member,Fellow。學生的時候可以入IEEE,當Student member,碩士或者博士畢業后就可以當Member了,有一定的學術成就后可以當Senior member,最高級的就是Fellow。
要當Fellow要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要起碼有5年的會齡,另外一個條件是要有5個Fellow的推薦,一年大概有250個Fellow產生,相當于會員總數的0.1% ,所以相當稀缺,俗話說,就是相當值錢。
IEEE Fellow是該組織授予的最高榮譽,在學術科技界被認定為權威的榮譽和重要的職業成就,每年由同行專家在做出突出貢獻的會員中評選出,當選人數不超過IEEE會員總人數的0.1%。由于每年當選的IEEE Fellow 數量較少,決定了當選科學家基本都是在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內取得重要成就的杰出科學家。
由于評審手續既公開,又嚴格、客觀,評選出的Fellow,確實代表當前電力電子信息界的最高水平,所以IEEE Fellow在國際上具有很高的聲譽。
那么,中國大陸的電氣工程領域IEEE Fellow都來自哪些大學呢?很多老師你們一定比較熟悉。下面我們就來詳細匯總。
最近十一年新增IEEE Fellow匯總
2023年度新增IEEE Fellow:
曹一家,長沙理工大學
入選理由:對智能電網分析和控制的貢獻。
現任長沙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主持行政全面工作。
主要研究領域:電力系統安全與控制,大電網智能優化調度,分布式智能系統理論、電力信息集成與網絡化控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上共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發表的論文已被SCI和學術同行他引超過500次。研究成果已成功應用于我國電力生產實際工程,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郭慶來,清華大學
入選理由:對電力系統全系統電壓控制的貢獻。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博士畢業,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
主要從事電網能量管理技術、電壓穩定與電壓控制、信息物理系統(CPS)、電動汽車等領域的研究。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次(第2完成人),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次(第4完成人),省部級科技獎勵10次。
冉立,重慶大學
入選理由:對電力電子器件建模的貢獻。
重慶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電力電子在新能源發電中的應用、新型電力電子器件及其可靠性。發表國際學術論文100多篇,其中IEEE協會會刊論文近60篇,他引3000多次。出版英文專著1部。
曾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2次、英國海洋工程師協會Stanley-Gray獎1次、美國IEEE工業應用協會年度最佳論文獎2次、英國皇家工程院國際合作獎1次。
孫凱,清華大學
入選理由:對可再生能源系統和微環境中的電力電子學的貢獻。
現任清華大學電機系主任助理、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分別于2000年和2006年在清華大學電機系獲得工學學士和工學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
主要研究方向為新能源發電與微電網系統中的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成果獲得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特別金獎、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論文獎等。
謝小榮,清華大學
入選理由:對電力系統次同步諧振分析的貢獻。
清華大學長聘教授,博導,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IEEE Senior Member。長期從事電力系統穩定性分析與控制、柔性輸配電系統、廣域測量系統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近期重點研究方向為次同步諧振的分析與控制;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863子課題1項以及多項橫向課題,曾獲省部級一等獎4項、三等獎1項,共發表學術論文150多篇,包括國際期刊論文20多篇,合作出版編著3本。
徐偉,華中科技大學
入選理由:對線性和旋轉機器及驅動器的設計和控制的貢獻。
徐偉,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導,從事直線電機及系統研究。
出版一作英文編著1部,參編英文編著1部、英文譯著1部。接受或發表IEEE Transactions期刊論文90余篇(一作或通訊60余篇)。一作授權發明專利40余項、受理國際PCT申請2項。主持開發的電機產品入選《國家重點節能產品目錄》。
張沛,北京交通大學,天津大學
入選理由:對智能控制中心計算方法以及基于概率的規劃和操作的貢獻。
張沛,教授,IEEE高級會員,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曾任北京交通大學新能源學院副院長,現就任于天津大學。具有20年以上在國際知名咨詢公司、研究機構和電力公司從事商業運營、項目管理和技術研發的經驗。研究方向涉及電力系統調度運行、電力系統規劃、電力信息化、新能源。編著3本書、發表論文200余篇,獲國外專利3項、國內專利9項。
張波,華南理工大學
入選理由:對電力電子非線性分析的貢獻。
張波,華南理工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首屆中國電源學會會士,丁穎科技獎、廣東杰出發明人獎、中國電力科技優秀工作者、中達學者。出版十幾部中英文專著,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0多篇,其中SCI收錄20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近200項,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中國專利優秀獎4項等。
2022年度新增IEEE Fellow:
別朝紅,西安交通大學
當選理由:對電力系統可靠性和彈性的貢獻
慈松,清華大學
當選理由:對可重構電動汽車電池的貢獻
康勇,華中科技大學
當選理由:對逆變器和可再生能源轉換系統的數字控制的貢獻
劉志剛,西南交通大學
當選理由:為高速鐵路電力系統的故障檢測和保護做出貢獻
毛承雄,華中科技大學
當選理由:在電力系統主動控制及其工業應用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盛萬興,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
當選理由:為智能配電系統的安全運行和協調控制做出貢獻
張承慧,山東大學
當選理由:對可再生能源系統控制的貢獻
2022年度新增IEEE Fellow:
畢天姝,華北電力大學
入選理由:在同步相量技術和繼電保護應用方面的貢獻。
畢天姝教授是華北電力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院長兼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主要從事電力系統保護控制、廣域同步測量技術及應用等方面的研究。
黃琦,成都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
入選理由:在智能電網信息學方面的領先地位。
黃琦教授現任成都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主要從事電力系統廣域測量與控制、大電網分析與控制、大規模電力系統分布式并行計算、智慧能源信息支撐技術、智能電網測量和測試、非線性控制理論及其在電力系統和電氣控制中應用等方面的研究。
金建勛,天津大學
入選理由:在研發高溫超導功率器件方面的重大進展。
金建勛教授是天津大學電氣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超導應用原理、高溫超導電力裝置、高溫超導電磁裝置、高溫超導磁體與應用、磁懸浮與懸浮直線推進、超導交流和直流輸電系統、超導智能電網與能源互聯網、清潔能源發電技術、電動汽車技術、電力電子、測試與控制技術。
姚良忠,武漢大學
入選理由:在大規模風電并入高壓直流電網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
姚良忠,國家級特聘專家,武漢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擔任英國ABB集團公司資深電力系統分析師,英國阿爾斯通電網集團全球技術研發中心智能電網與新能源部部門經理、技術顧問、高級專家;回國后曾任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以及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名譽總工程師及博士生導師等職務。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規模新能源發電及并網技術、智能電網技術、規模化電動汽車隨機接入電網、規模化儲能應用、直流輸電及直流電網技術等。
2021年度新增IEEE Fellow:
文福栓,浙江大學
入選理由:在電力系統故障診斷領域有突出貢獻。
文福拴教授1985年和1988年在天津大學分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91年在浙江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長期從事智能電網、新能源發電、電力市場決策與策略等方向的科研工作。
呂征宇,浙江大學
入選理由:在直流變換器及其控制領域有突出貢獻。
呂征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頻開關功率變換技術,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在電力電子系統中的控制,電力電子功率變換與系統控制、電力電子器件及應用,電力電子在電力傳動與電力系統中應用,變拓撲柔性變流器理論。
徐政,浙江大學
入選理由:在柔性高壓直流輸電系統建模與控制領域有突出貢獻。
徐政教授1986年起一直在浙江大學任教,從事大規模交直流電力系統分析、直流輸電與柔性交流輸電、電力諧波與電能質量、風力發電技術與風電場接入電網技術等方面研究。
耿華,清華大學
入選理由:在可再生能源功率變流器控制領域有突出貢獻。
耿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穩定與控制、新能源系統控制與優化、面向電力系統應用的大功率電力電子技術、海上風電智能化控制、配電網大數據分析等。
吳文傳,清華大學
入選理由:在電力系統能量管理、運行以及控制領域有突出貢獻。
吳文傳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力系統運行風險評估、實時調度決策理論和方法、大電網安全預警與應急支持理論和技術、智能配電網網絡分析與優化的理論與方法、現代能量管理系統的支撐平臺軟件技術與分布式計算等。
朱繼忠,華南理工大學
入選理由:在電力系統實時經濟優化運行領域有突出貢獻。
朱繼忠現為華南理工大學綜合智慧能源系統優化運行與控制研究團隊(中心)負責人,1994年被英國皇家學會和中國科協評選為中國杰出青年科學家,獲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獎、第五屆霍英東全國高校青年教師研究獎、第二屆四川青年科技獎、首屆重慶市優秀青年教師以及7項國家教委部省級科技進步獎。
2020年度IEEE Fellow:
和敬涵,北京交通大學
入選理由:在變電站和牽引供電系統保護方面的突出貢獻。
和敬涵教授現任北京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學術委員會主任,長期專注于智能電網、交直流混聯輸/配電網保護與控制、新能源接入及主動配電網保護、集成網絡保護與站域協同保護、軌道交通電氣化領域的研究與教學。
饒宏,南方電網科學研究院
入選理由:在高壓交直流輸電系統設計和應用方面的突出貢獻
饒宏,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專家,南方電網公司首席技術專家,南方電網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院長,長期從事直流輸電分析、設計和運行技術研究及應用工作。
2019年度IEEE Fellow:
張保會,西安交通大學
現任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電力系統安全穩定控制系統理論及裝置、電力系統新型繼電保護、電力系統通信、分布式發電及接入相關技術等。
劉進軍,西安交通大學
長期從事電力電子技術在電能質量控制及輸配電系統中的應用,可持續能源及分布式發電中的電力電子技術,電力電子電路和系統的建模、仿真、分析和控制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
吳廣寧,西南交通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主要研究方向為牽引供電高速滑動電接觸、復雜環境線路安全與防護、智能牽引供電及診斷技術等。
2018年度IEEE Fellow:
曲榮海,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校學位委員會委員,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導、副院長,強電磁工程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創新電機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孫宏斌,清華大學(現太原理工大學副校長)
孫宏斌教授,現任太原理工大學副校長。研究領域為電力系統運行與控制,電力系統調度自動化,電力系統信息理論。
趙爭鳴,清華大學
趙爭鳴,現為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要從事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機系統及其控制、大容量高壓變頻器與太陽能光伏發電等研究工作。
2017年度IEEE Fellow:
董新洲,清華大學
現為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為電力系統故障分析、繼電保護、故障行波理論、行波保護、行波測距、小波變換應用、無通道保護、面向電網安全的系統保護、智能變電站集成保護等。
康重慶,清華大學
現任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系主任,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院長,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力系統規劃、電力系統優化運行、能源互聯網、可再生能源、低碳電力技術、負荷預測、電力市場。
徐殿國,哈爾濱工業大學
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研究方向包括電力電子技術,電力傳動自動化,信息網絡家電及其智能控制技術,照明電子技術,交流伺服技術,電網品質控制技術;機器人控制;無損探傷與檢測技術等。
2016年度IEEE Fellow:
阮新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特聘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的科研和教學工作,研究領域包括功率電子變換技術、航空航天電源系統、新能源發電系統和電力電子系統集成。
2015年度IEEE Fellow:
梅生偉,清華大學(現青海大學副校長)
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青海大學副校長,杰青,長江,長期從事電力系統安全控制與新能源高效利用研究。
崔鐵軍,東南大學
計算電磁學和電磁超材料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9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鐵軍是國際電磁學領域新一代領軍人物之一,“隱型衣”、“人造黑洞”的研究都轟動一時。
程明,東南大學
當選理由:在用于風力發電與汽車動力的定子永磁電機的技術領域有突出貢獻。
現任東南大學電氣工程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南大學風力發電研究中心主任,東南大學先進電機與電力電子集成系統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微特電機及測控系統、新能源汽車驅動控制、風力發電技術、伺服電機及控制等。
2013年度IEEE Fellow:
徐德鴻,浙江大學
徐德鴻,浙江大學教授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電力電子技術,先進風電、光伏變流器拓撲與控制,氫燃料電池電源系統及微電網。
尹文言,浙江大學
尹文言,浙江大學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射頻、微波與毫米波集成電路理論和應用,復雜結構和系統中的電磁兼容和電磁干擾抑制,通信和系統平臺中的電磁防護等。
2012年級以前年度IEEE Fellow:
蔡宣三,清華大學
高景德,清華大學
盧強,清華大學
何金良,清華大學
張伯明,清華大學
邱毓昌,西安交通大學
王季梅,西安交通大學
王錫凡,西安交通大學
程時杰,華中科技大學
何湘寧,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