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能西安熱工院與華為在深圳簽署協議,共建人工智能聯合創新實驗室,這場合作對發電領域的核心價值,在于為人工智能技術落地發電場景提供了清晰的務實路徑,尤其針對發電企業在智能化過程中面臨的實際難題,給出了可參考的協作方向。
雙方聚焦的“打造能源電力行業創新解決方案”,直接對準了發電企業的核心需求。發電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始終繞不開“技術與場景適配”的問題——發電企業需要的不是通用型AI技術,而是能解決鍋爐運行優化、設備故障預警、發電負荷調節等具體場景痛點的方案。
華能西安熱工院長期深耕發電技術領域,對發電設備的運行規律、行業痛點有深入理解;華為則在信息與通信技術(ICT)方面具備積累,能夠提供AI所需的算力支撐、數據處理能力。二者結合形成的解決方案,無需脫離發電實際需求去探索,而是從一開始就立足行業痛點,這意味著發電企業后續引入相關技術時,無需再花費大量精力去彌合“技術與場景”的差距。
在“加速新技術規模化應用”方面,合作同樣切中發電企業的痛點。此前不少發電企業嘗試過人工智能試點,但往往停留在單一設備或單一電廠層面,難以在更大范圍推廣,核心原因在于缺乏跨場景的技術適配能力和行業資源整合能力。
此次合作提出“發揮雙方品牌與資源優勢”,本質是解決規模化的關鍵障礙:華為的技術體系能夠支撐不同電廠、不同設備間的技術兼容,避免出現“試點成功卻無法復制”的情況;華能西安熱工院在發電行業的資源積累,則能讓更多發電企業了解技術的實際價值,降低企業對新技術的嘗試成本。這意味著未來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時,有了更成熟的推廣路徑,無需再從零開始搭建適配體系。
“共同參與行業標準制定”這一方向,對發電企業的長期發展更具實際意義。當前發電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尚未形成統一標準,不同企業、不同技術方案在數據采集、模型構建、成果應用等方面存在差異,這不僅導致企業間技術難以互通,還可能讓后續系統升級、跨企業協作面臨障礙。
雙方參與標準制定,能夠將發電場景的實際需求與技術規范結合,明確人工智能在發電領域的應用邊界、數據要求、適配標準等。發電企業遵循這些標準開展智能化建設,可避免因標準不統一導致的“重復投入”或“技術淘汰”風險,減少后續改造的成本與麻煩。
對發電企業而言,這場合作的啟示不在于“人工智能有多先進”,而在于“如何通過有效協作讓AI真正服務于發電生產”。過去部分發電企業在智能化過程中,要么單獨依賴技術企業,導致方案脫離實際場景;要么僅靠自身探索,難以突破技術瓶頸。華能西安熱工院與華為的協作模式,提供了“行業專業技術+ICT技術”的互補思路,恰好解決了發電企業在AI應用中的核心矛盾。
此次共建實驗室推動了發電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從“零散試點”向“系統推進”轉變。當技術方案能精準匹配行業痛點、推廣路徑清晰、標準體系逐步完善時,更多發電企業將敢于、善于引入人工智能技術,進而推動整個發電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
發電企業更多地會關注這場合作的進展,借鑒其“痛點導向、資源互補、標準先行”的思路,比單純關注技術本身更有價值,畢竟發電行業的智能化,最終要落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安全”的實際成效上。
上一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