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電科院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集團公司各項戰略部署,立足集團中央研究院職責定位,積極落實創新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工作,不斷強化技術監督“硬支撐”、優化科技創新“軟環境”、賦能人才中心“新發展”。
回望十年非凡歷程,電科院始終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從強化技術資源“一盤棋”統籌到勇于創新敢于“亮劍”,擔當多項“揭榜掛帥”重任;從錨定“雙碳目標”,新能源領域跨越式發展到實現智慧賦能,全面助力集團公司數字電廠試點建設大踏步跨越;從攻堅“卡脖子”關鍵技術成果凸顯,燃機國產化自主運維完成了多項“國內首次”到主導研發的升船機提升系統創造了七項“世界之最”。
這十年,華電電科人篤行致遠,開拓奮進,傳承了專業純粹的精神,為成長為科技創新國家隊擦亮了新成色;這十年,華電電科人埋頭苦干、勇毅前行,走遍了錦繡祖國的山河,為全面助力能源保供踏出了最強音;這十年,華電電科人繆力同心、砥礪奮進,秉持了勇立潮頭的堅韌,為創建行業一流科研機構吹響了沖鋒號。
十年來,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在守正創新中忠誠踐行使命擔當。
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國家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一系列深刻變化,電科院黨委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扎實開展“兩學一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史學習教育”等主題教育,嚴格落實“四融入四發力”要求,錨定黨建成效體現的目標導向,黨建與生產經營、科技創新融為一體。
筑基石而奮進,望遠山而前行。十年之間,電科院黨委始終堅持把打造科技創新高地、落實改革發展重點任務作為檢驗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衡量標尺。
通過不斷有效運用重點任務“掛牌出題”、黨組織“揭榜破題”、黨員“亮牌解題”的創新形式,越來越多的黨支部書記領銜掛帥,越來越多的突擊隊和黨員先鋒崗沖鋒在前,在聯合中科院積極爭取多能互補國家重點實驗室,積極布局多能互補、智能火力發電、新型儲能等關鍵領域中,在重點推進關鍵“卡脖子”技術攻關,助力集團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管理和創新優勢中,挺身向前,勇擔使命。
十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價值創造,在改革發展中全面落實蹄疾步穩。
“我們做好每一次技術支撐,才能保障電力供應的每一度穩定。”進入10月,北方大部分地區保暖保供壓力陡增,遼寧某電廠因機組振動4次起機不成功,電科院第一時間組建專班前往馳援,用最快時間保證了機組順利起機并網。
全速響應、全力保障、全面完成。應急支撐的每一次承諾,價值創造的每一次出征,都是十年來電科院始終堅持以集團公司系統為中心的“價值創造”服務理念踐行的縮影。
十年間,電科院由集團公司的三級單位升格為集團公司直屬的部門正主任級單位,職能定位轉變為承擔集團技術監督、技術服務、技術支撐工作和集團中央研究院職責。
時間撥回2012年,彼時集團公司深入總結技術監督工作,提出將非涉網技術監督工作逐步收回管理的新思路,2015年,結合技術監督“雙回歸”總體目標,全面進入自主監督的新階段。
在這樣的時代召喚下,電科院十年步履堅定,逐步構建了技術監督板塊“供需銜接”、研發板塊“核心動力”、業務板塊“成效展現”的“三位一體”布局。三大板塊相互支撐、一體推進,其中,技術監督板塊服務范圍涵蓋31個省份34個直屬單位,協助集團公司逐步建立了涵蓋火電、水電、風電、光伏、分布式的獨具華電特色的技術監督體系,為嚴格落實集團公司技術監督“全、高、實”要求,促進“三性保障”和“前哨窗口”作用發揮提供了堅實保障。
十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科技創新,在攻堅克難中堅定實現自立自強。
十年創新路,磨礪始得玉成。從艱難尋找科研立項到實現國家科技部、發改委、工信部、國資委國家級科技項目全滿貫。從專利標準數量鳳毛麟角到國際授權專利實現零的突破。電科院不斷強化科技創新國家隊作用,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戰略研究、科技資源統籌等方面始終保持勇往直前。
先后承擔國家部委、中外合作等60余項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主導編制國際標準3項、國家及行業標準100余項,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在內的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70余項、國家專利近2000項。
只爭朝夕,為的是明天的日新月異。電科院在多領域發力,爭當原創技術策源地,積極實現創新鏈、產業鏈和應用鏈的有效貫通,圍繞打造現代產業鏈“鏈長”企業。2020年以來,著力鞏固和擴大集團燃機產業優勢和自主運維核心技術優勢,聯合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制造企業,重點推進燃機自主運維“卡脖子”技術攻關,打造“產學研用”全鏈條發展模式,成功實現了國內首套E級和F級燃機TCS國產化控制系統示范。
今年,電科院研發板塊部門數量由原來的5個增至14個,打通創新需求、技術攻關、應用示范、成果推廣各環節之間的壁壘,促進中央研究院職能履行,聚焦產業發展方向,提供系統解決方案,推動科技創新服務發展、生產和基建,全面助力集團經營提質增效。
十年之間,電科院緊盯關鍵核心技術,圍繞可再生能源發電、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等領域,近年來陸續打造了16個創新團隊,牽頭申報了1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數量創歷史新高。
“創新團隊成立的那天,我們就發誓,一定要在這片‘無人區’里闖出一片新天地。”
電科院燃機自主運維創新團隊致力于攻堅燃氣輪機關鍵“卡脖子”技術,他們聚焦關鍵核心技術、靶向發力,在過去兩年拿下了多項燃氣輪機領域的“國內首次”!
就在前不久,由燃機自主運維創新團隊打造的“基于大數據技術的燃機智慧運維云平臺”成為了集團公司唯一成功入選工信部2022年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的項目,持續助力集團公司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管理和創新優勢,構建開放、共享、共贏的燃機運維生態圈。
十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人才興院,在百舸爭流中努力擘畫美好藍圖。
廣栽“梧桐林”,引來“金鳳凰”。電科院通過厚植人才沃土、廣開進賢之路,破除薪酬“天花板”等一項項實的舉措,匯聚人才力量,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增強干事創業的信心和能力,把個人發展深深扎根于華電發展大業,實現人盡其才。
近年來,電科院緊扣中央研究院職能建設要求,僅在2022年就制定發布了23條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措施。廣大科研人員感受明顯的是,擔當作為的動力更足了,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導向更加鮮明了。
依托國家研發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平臺和重大項目,越來越多的領軍人才和優勢技術聚焦到了高精尖和核心技術攻關上。目光投向風光電大基地建設上時,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的“電科院策略”已經開始開花結果;創新構建新能源技術盡調體系,相關應用已超過150個場站,相關成果獲得集團青年創新創效金獎,電科院正努力以人才“智高點”搶占科技“制高點”。
如今的電科院,人才梯度從十年前的斷檔嚴重到現在各類人才集聚、梯度合理;人才發展通道從渠道單一到創新性的提出“五路三型”的多元化發展模式,已經打造出一支包含60名博士、525名碩士整體素質精良的千人人才隊伍。集團首批揭榜掛帥項目“9E、9F燃機通流部件檢驗監督關鍵技術及應用”揭榜的時候,團隊負責人喬立捷剛剛過了38歲的生日,他帶領的科研團隊年齡在40歲以下的核心成員占比已達到了64.7%,“科技創新的接力棒已經傳遞到我們這代人了,在揭榜掛帥的那一刻,我們已經有了這份使命感。”今年,電科院2人榮獲集團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1人獲評集團科技創新青年領軍人才,年輕的電科院人已經成長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時時做不怕千萬事。面向未來,電科院將牢牢把握自身優勢,勇立潮頭,勇毅前行,加快推進創建行業一流科研機構的步伐,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下一篇:創造者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