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限電,短期主要靠跨省跨地區送電江湖救急,長期要怎樣才能避免類似危機的再次發生?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獲悉,近日,我國西南地區首個特高壓交流工程——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正式開工。
該工程是連接四川、重慶電源和負荷中心,構建西南特高壓交流骨干網架的起步工程,可大幅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整體電力保障能力。
工程將新建四川甘孜、天府南、成都東和重慶銅梁4座特高壓變電站,變電容量2400萬千伏安,新建雙回特高壓線路658公里,總投資288億元,計劃于2025年夏季高峰前投運。
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首先是要保障川電外送。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新聞發言人羅曉伊介紹:工程建成后,可滿足川西水電送出需要,保障成渝雙城經濟圈用電需求。
受干旱誘發來水偏枯影響,四川水電今夏腰斬近五成。但是在來水豐沛水電豐盈的時候,四川水電又存在棄水窩電的問題,這就需要建設外送通道。
川渝特高壓交流工程建成后,我國西南電網的主網架電壓等級將從500千伏提升至1000千伏,每年將輸送清潔電能超350億度,可有力滿足電源多元開發送出需要,有效承接來自西北、西藏等地電能,大幅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整體電力保障能力。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保障區域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注意到,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最大的看點,還在于川渝電力互濟。
四川省和重慶市盡管在地理上山川相望、緊密相連,但資源、能源稟賦和電力結構卻差異明顯:四川以水力發電為主,重慶以火力發電為主。
水資源受氣候和季節性的影響比較大,當水資源比較充沛的時候,水電的出力還是相當大的,在這種情況下,有時候電力就消納不了。而在來水偏枯的時候,水電又會極端不穩定。
而對于火電,盡管相對清潔能源電力它會帶來碳排放,但就目前來看,想立刻實現清潔能源的完全替代難度極大,火電依然是我國電力系統的中堅力量。
如果要實現川渝地區的電力資源互補,從電網建設來講,需要一個跨省跨區域的電力互濟平臺,對于新能源的利用效率會更高;反過來,新能源一旦出現其他問題,火電可以快速響應來調峰補缺。
國家電投集團此前曾有測算,2030年我國新能源裝機將超過10億千瓦,每年將有超過30天,新能源在全國范圍內出力低于容量的10%,可靠性僅有1億千瓦。這30天電力缺口太大,就是個大問題。
解套之舉全在多能互補,而要做到多能互補,就需要有包括電源、電網在內的新型電力系統的全新整體設計。
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具備延伸、拓展的功能,就像一條設置了多個站點的高速公路,上得來也下得去。四川水電多的時候外送重慶,四川水電出力不足的時候,重慶的火電外送四川,這樣會對川渝兩地能源的綜合調度和應用提供一個新的架構,可以把‘鍋’做得更大,資源共享的空間就會更強。
川渝電力互濟,其底層邏輯是多能互補,水電多了替代火電實現減碳,水電少了火電補位。這一思路對于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具有重要標桿意義。
(轉載請標明出處,文章來源:華夏能源網,微信號:hxny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