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依山傍海,地跨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屬于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這里既得山海之利,亦承自然之威,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頻發。
迎風戰雨,抗臺風保供電。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扛牢電力保供責任,深化新時代電力“雙滿意”工程,創新搶修作業工序、升級應急指揮手段,以技術創新提升電網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從沿海到山區,電網筋骨強健,電力保供從被動應對災害,邁向主動防災、精準減災的新階段。
配電站房改造升級,配電網強健筋骨
配電站房是城市住宅小區供電的“心臟”。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引發內澇,建于地下或半地下的小區配電站房首當其沖。
2023年起,國網福建電力針對自有產權的易澇低洼配電站房編制“一站一策”整治方案,實施改造升級。福州天鵝灣小區配電室是最先改造的配電站房之一。配電室外側,第一道防線——堅固擋水墻和快速組裝防水擋板穩穩佇立。“這些裝置能在15分鐘內完成防水封閉。”福州供電公司運維人員黃龍云介紹。
在配電室內部,防汛專用智能風機和自啟動低位抽水系統整齊擺放。“一旦水位傳感器檢測積水深度達到20厘米,抽水系統會在14秒內自動響應,以每分鐘250升的速度排水,風機會即時啟動強力排風模式。”黃龍云說。
與往年相比,今年迎峰度夏期間,黃龍云更從容了。“以前一發布臺風預警,我們就要往配電站房搬沙袋、擋水板,還要派人到小區值守,一旦發生嚴重內澇,配電站房就會被淹。改造后的配電站房能快速完成防水封閉并自動排水,再也不用擔心配電站房受淹了。”黃龍云的話語里,透露的是被動抗災到主動防災的轉變。
目前,福州市易澇重點區域已建成97座“防淹型”配電站房。經歷臺風和多輪強降雨,這些配電站房未發生滲漏進水情況,確保了站房內配電設施安全運行,提升了居民用電可靠性。
高溫、高濕、高鹽霧,強風、強雨、強對流,福建省“三高三強”的氣候特征,給電網防災減災增加了難度。
強健筋骨成為提升電網抵御災害能力的有效手段。國網福建電力全面梳理近5年來受臺風、雷擊、覆冰、污閃、洪澇影響的配電線路及站房清單,差異化打造堅強保底的海灣型和靈活韌性的山區型10千伏配電網。山區防雷、防覆冰,沿海防風、防污閃……差異化防災設計方案及相關成果已推廣應用至福建電網1852條10千伏線路和513個臺區建設改造中。福建電網近海架空線路和臺區的壽命從5年增加至15年,山區配電網靈活性和韌性進一步提升。“山區和沿海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等有巨大差異,配電網建設運維必須因地制宜。”國網福建電力設備部主任王連輝說。
國網福建電力還有針對性地開展變電站防汛能力提升治理,對重點變電站實施圍墻阻水、大門阻水、電纜溝道孔洞阻水、場地排水、汛情感知“三阻一排一感知”改造。
如今,山海之間建起高可靠性配電網,供電可靠性、防災抗災能力持續提升。
故障“秒級自愈”,搶修手段規范標準
臺風“楊柳”是今年首個登陸福建的臺風。8月13日20時19分46秒,受“楊柳”影響,漳浦縣10千伏萬安Ⅱ回線故障跳閘。39秒后,非故障區域客戶恢復供電。這得益于饋線自動化功能的應用。
“我們從變電站級、饋線級和站房級三層級構建高可靠性自愈體系。這一體系具有故障場景全覆蓋、復雜故障全適配、控制過程全自動、安全操作全防誤四項核心能力,實現從故障發生到客戶復電全過程由新型配網調度控制系統自動完成,進一步提升配電網韌性和供電可靠性。”國網福建電力調控中心配調處處長殷自力介紹。
以往,運維人員處理配電網線路故障,從接到報修到恢復供電要用近兩小時。高可靠性自愈體系讓配電網故障實現“秒級自愈”,不僅縮小了故障影響范圍,而且能迅速確定故障位置,加快搶修復電速度。
目前,國網福建電力變電站整站全停全轉覆蓋率已達100%,饋線自動化城區覆蓋率達100%、全省覆蓋率達90%。
配電網自愈功能升級,搶修“療傷”手段也要跟上。國網福建電力推動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應用的同時,持續創新應急搶修方式方法。
2023年7月28日,臺風“杜蘇芮”登陸晉江沿海,成為有完整觀測記錄以來登陸福建的第二強臺風。這場臺風造成67個居民小區配電站房停運。3天3夜,搶修復電任務全面完成,刷新了國網福建電力防汛抗臺風的搶修速度。
從2016年臺風“莫蘭蒂”影響后7天7夜搶修,到臺風“杜蘇芮”影響后3天3夜全面復電,搶修效率的提升離不開“八步法”的運用。
“八步法”是國網福建電力總結歷年配電站房受淹搶修形成的作業方法,包括抽水、通風、清淤、清洗、擦拭、烘干、試驗、驗收送電等八個步驟。與更換電氣設備搶修復電站房的傳統方式相比,“八步法”不受物資供應限制,搶修隊伍可以第一時間投入搶修,效率高、省物資。
“臺風‘杜蘇芮’影響福建期間,扣除抽水的時間,我們平均9小時就能完成一個受淹地下配電站房搶修任務。”泉州供電公司配電部主任朱毅勇介紹。
以“八步法”為基礎,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設備部和國網福建電力牽頭編寫《配電站房浸水應急搶修標準工藝手冊(試行)》,規范處置工藝、沖洗方法、試驗項目,形成配電站房浸水后搶修復電的標準方案。
數據貫通實時監測,抗災搶修全程可視
沈桂城是國網福建電力應急中心主任。對于他來說,工作后幾乎每年夏天都有防汛抗臺風的記憶。“以前臺風一來,意味著接下來一個禮拜,甚至更長時間,我們都要沒日沒夜地搶修。”說起2005年臺風“龍王”、2006年臺風“桑美”影響后的搶修,沈桂城記憶猶新。
“現在,‘心中有數’就不怕。”沈桂城說。
如何做到“心中有數”?
國網福建電力以數據驅動智慧防災減災,在電網災害監測預警、應急搶修復電等方面開展攻關,構建福建電網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指揮管理系統(ECS),開發了監測預警、故障停電、隊伍管理、災損管理等13個功能模塊。
災前監測預警、災中統計分析、災后搶險指揮……ECS可以實時監測全省2.2萬余條線路運行情況,讓電網防災減災更從容。
“ECS的監測預警模塊與福建省氣象臺信息系統實時聯動,耦合電網設備實時狀態,可預警電網設備周邊3千米范圍內發生的災害。”沈桂城指著應急中心大屏上的氣象和電網信息介紹,根據災害預警快報,應急指揮人員能及時掌握可能受影響的輸電線路、桿塔、變電站和配電網范圍,指導一線員工有針對性地開展災前特巡特護,并提前調運應急資源,組織人員集結待命。此外,ECS貫通營配調數據,能自動關聯獲取主配網因災停運、客戶停復電等數據,并在“閩電應急”APP上精準呈現。
今年,國網福建電力在臺風“楊柳”影響后的搶修復電中全面應用ECS,實現電網設備12類數據分鐘級智能監測、多維度穿透分析,實時掌握災情變化和搶修重點,僅用12小時就完成了搶修復電工作。
“信息一鍵獲取、搶修全程可視,我們的應急響應能力大幅提升。”沈桂城說。從被動抗災到主動防災,提升是搶修速度,更是保供底氣。
上一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