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智向新堅定做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文章”
——中國中煤“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成就綜述
“十四五”以來,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煤”)堅決扛起央企政治責任,堅持“存量提效、增量轉型”發展思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鍛造綠色轉型的“科技引擎”,堅定做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這篇“大文章”,系統推進能源結構優化與產業升級,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同時探索出一條綠色低碳發展的創新路徑。
實施創新驅動
勇當能源轉型“領頭雁”
中國中煤深入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自立自強”為使命,聚焦煤炭安全綠色智能化開采和清潔高效低碳化利用,加速鍛造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
構建科技創新體系,筑牢發展支撐。打造“小內腦+大外腦”中煤特色創新模式,暢通“科學—技術—工程—市場”轉化路徑,系統構建項目、平臺、人才、投入、管理、機制“六位一體”保障體系。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能源低碳創新中心,獲批工業綠色低碳領域原創技術策源地,共建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平臺。積極培育創新主體,高新技術企業增至33家,科技型、創新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12家,創建世界一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1家,2家企業獲評“小巨人”稱號。
聚力核心技術突破,引領行業變革。瞄準核心、“卡脖子”及前沿技術集中攻關,高質量完成29項國家級任務及國務院國資委、國家能源局專項任務,突破深部開采災害防治等關鍵核心技術。大力推進煤礦智能化、沖擊地壓防治、固廢瓦斯利用、礦用鴻蒙、超深立井、“透明地質”等重大項目,創新成果競相顯現,成功研制全球首臺200噸級純電礦卡、全球首套8MW超長運距智能刮板輸送裝備,5項成果入選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3類產品獲評制造業單項冠軍,建成全球首個架空“氣膜糧倉”,榮膺“央企十大超級工程”。
深化數智賦能,推進產業升級。突出數字智能引領,建成中煤生產運營智能管控平臺,引入AI人工智能工具,研發150余個算法模型,深入推進管理模式和機制變革,實現全鏈協同、全程貫通。建成智能化煤礦48座、智能化綜采工作面203個,9項成果入選全國煤礦智能化建設典型案例。推進智能工廠建設提質增效,中煤陜西公司、鄂能化公司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加強煤電靈活性改造和深度調峰,打造智慧電廠標桿,新集公司“5G+智慧電廠”項目入選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5G應用創新“典型案例”。
聚焦綠色低碳
繪就生態發展“新底色”
中國中煤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系統推進生態治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中煤。
科技修復,重塑綠美礦山。創新應用充填開采、減水保水開采等技術,建成國家級和省級綠色礦山22座。中煤平朔礦區完成礦區及周邊區域綠化面積2.3萬畝,復墾土地7萬余畝,區域植被覆蓋率由開采之前不足10%提高到95%以上,《可復制的“平朔模式”》入選自然資源部全國首批生產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生態建設成果被國務院國資委列為“兩山論”央企實踐典范。中煤大屯公司、中煤新集公司利用采煤沉陷區發展漁光互補、高標準農田、生態濕地,打造集新能源、特色農業、生態修復于一體的綜合示范基地。
標準引領,樹立降碳標桿。全過程參與煤炭及煤電產品碳足跡因子測算與國際標準制定,編制《溫室氣體產品碳足跡量化要求和指南》國家標準,以及《現代煤化工行業碳排放基準》《氣膜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設計及施工驗收規范》等多項重要行業標準,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項目作為央企首個納入“溫室氣體排放環評典型案例”示范項目,為行業提供“減污降碳協同”模板。高濃鹽水處理、煤矸石充填、離層注漿等成套環保技術推廣至全國60余座礦井。前瞻布局碳資產開發與CCUS前沿領域,引領行業實踐。
產業共生,釋放循環效能。充分利用礦廠區屋頂、煤礦采煤沉陷區、關閉退出煤礦工業場地等空間資源,大力發展“光伏+”產業,一大批項目開工建設和建成投產。實施礦區“煤改電”“油改電”,開展清潔取暖、礦區充電重卡、新能源直供電等綠色改造,深度挖掘煤炭、煤電、煤化工等生產過程中的“三廢”資源價值,煤矸石、礦井水綜合利用率分別達90.9%、89.9%,遠超全國大型煤礦企業平均水平,原煤生產綜合能耗低至3.85千克標煤/噸,僅為行業平均水平的32.7%,樹立了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標桿。
展望未來,中國中煤將繼續胸懷“國之大者”,牢記能源報國使命,持續深化改革創新,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奮力建設世界一流能源企業,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上一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