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于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對于一個矢志復興的民族而言,每一個新的五年都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回顧“十四五”這五年,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油”)以一以貫之的奮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將殷殷囑托化作海洋強國、能源報國的生動實踐。
“當前,中國海油‘十四五’規劃中的各項工作絕大部分已基本完成,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到年底時不折不扣實現所有目標。”中國海油集團公司規劃計劃部相關負責同志介紹。
這五年,中國海油向高求進,持續提升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和服務保障能力,提前兩年完成國內油氣增儲上產“七年行動計劃”;
這五年,中國海油向質求實,持續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同比“雙下降”;
這五年,中國海油向新求變,持續打造海洋能源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培育和發展海洋能源新質生產力,不斷向高質量發展邁出步伐……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海油全體干部員工堅定信心謀發展,矢志一流譜新篇,為決戰決勝“十四五”目標任務而不懈奮斗。
1 向高求進:勇當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生力軍”
增儲上產,是衡量一個能源公司發展潛力和綜合能力最根本的可量化指標之一。
2023年,中國海油提前兩年完成油氣增儲上產“七年行動計劃”目標;近五年來,原油增產量實現連年跳,去年占全國原油總增量70%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生力軍”。
增儲上產不斷攀升的背后,是勘探開發進入“深水區”。想要持續穩上產、不斷發現新儲層,就需要不斷打磨對海洋的認知體系革新,加快對勘探開發理念、模式、方法的重塑。
這五年間,中國海油不斷精細油藏認識,大膽突破原有體系,從開平南億噸級油田、陵水36-1超深水氣田的勘探突破,到“深海一號”二期、流花16-2油田群的高效開發,淺層巖性、隱性潛山、深水深層、致密層、深煤層等以前沒有探索過的領域連續實現重大突破。
這五年間,中國海油不斷加強一體化協同,開發能力更上層樓,渤海油田在實現原油上產3000萬噸,建成了我國第一大原油生產基地的基礎上,有望于今年突破4000萬噸目標;南海東部油田年產量歷史性突破2000萬立方米大關,連續三年油氣產量突破2000萬噸油當量;國內陸上獲臨興、神府兩個千億方大氣田發現,中聯公司煤層氣日產水平躍居國內第一。
這五年間,國內油氣增儲上產“七年行動計劃”重大科技創新專項,聚焦深水深層勘探開發、“低邊稠”油田高效開發、“雙高”油田穩產等關鍵問題,攻關形成油藏精細描述、剩余油挖潛、海上超稠油熱采開發、高溫高壓、低滲油氣田開發等技術,持續推進關鍵技術完善升級和推廣應用,為中國海油國內油氣增儲上產提供可靠科技支撐力量。
作為我國能源安全新戰略和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踐行者,中國海油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大力提升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和服務保障能力,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助力國民經濟穩增長貢獻海油力量。
2 向質求實:描繪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畫卷”
中國海油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自“十四五”以來實現了同比連年雙下降。
這一指標的背后,是中國海油在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上實實在在的行動。
自2021年提出實施綠色發展跨越工程以來,中國海油堅定不移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在生產流程降碳、減污、擴綠和能源結構轉型上寫好融合發展“大文章”。
全系統擴寫“綠篇章”——
今年六月,中國海油發布《2024年生態環境保護年報》,首次以年報形式展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與實踐。近五年來,中國海油從集團黨組做好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的頂層設計,到聚焦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謀篇布局,從加強科技創新、制度建設,到構建低碳發展產業鏈、生態群,全力打造碳發展“樣板工程”。《中國海油生態環境保護五年行動方案》明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思路,中國海油自上而下編織起綠色發展網,全面部署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重點任務,持續在藍色大海深入挖掘“綠富礦”,積蓄綠色發展新動能。
全鏈提升傳統產業含“綠”量——
2024年,我國最大規模海上油田群岸電工程全面竣工,覆蓋渤海7個油田區域150余座海上平臺。同年,“岸電入海”工程從渤海灣擴大到了南部海域;在煉油化工等重點領域,中國海油煉油、化工、合成氨等重點領域全部提前實現能效達標,煉油產能達到標桿水平的占比超50%,提前完成國家2025年實現30%占比的目標;在深度減碳上,中國海油既突出重點,又致廣盡微。文昌9-7平臺將主電站煙氣余熱轉化為電能。中海油服建成全球最大規模LNG(液化天然氣)動力守護船隊,織密海上油田綠色底色。
構筑多能互補產業新格局——
中國海油新能源布局加速落子,海陸“風”“光”無限,我國首個“雙百”深遠海浮式風電項目“海油觀瀾號”傲立深藍,牧光項目源源不斷輸送綠電;制氫技術及裝備研制取得突破,并開啟氫能長距離跨洋運輸利用產業新賽道;CCS/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示范項目行穩致遠,在林業碳匯、草原碳匯和海洋碳匯等領域積極探索碳匯開發路徑,不斷做大“零碳”“負碳”產業;大力開拓LNG車船加注業務,以“氣化長江”“氣化珠江”的構想和實踐推動“美麗中國”建設。
這份綠色答卷背后,是中國海油自覺履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秉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原則,把綠色生態作為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在綠色發展道路上深耕篤行,著力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再提速”。
3 向新求變:培育和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
去年6月,“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開發工程關鍵技術與應用、渤海伸展-走滑復合斷裂帶深部油氣勘探理論技術創新與重大發現分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
擁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硬支撐賦予了中國海油“努力用我們自己的裝備開發油氣資源”的底氣和決心,將海底“黑金”從看不見的資源變成實實在在的儲量和產量。
這五年來,中國海油的“海”字輩裝備打出許多“金字招牌”:“深海一號”一期、二期成為保障華南地區能源安全的核心氣源;“海葵一號”填補了我國圓筒型FPSO的空白;“海經”“海脈”“海弘”為油田高效開發生產提供更多解決方案……擁有“自主設計”“自主研發”“自主建造”名片的大國重器閃耀四海,關鍵核心技術取得持續突破。
在這些亮眼成績背后,是中國海油持續推動科技創新、智能化轉型和培育發展海洋能源新質生產力的努力。
用實力刷新大國重器建造的突破。“璇璣”“璇玥”“海經”“海脈”等關鍵技術裝備開刃試刀,直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目標。“海葵一號”“海基二號”接續開創深水油田經濟高效開發的全新模式。“海油觀瀾號”助力揭開海上新能源與傳統能源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大力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去年,中國海油頒布實施《中國海油布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行動方案》,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1.8%。今年,中國海油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科研經費投入、高端領軍人才培育“三個倍增計劃”,組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海能“人工智能+”、產業煥新“三大專項行動”。
全面推進數智化轉型賦能。中國海油發布“海能”人工智能模型,推出具有中國海油特色的5個專業場景模型和6個通用場景模型,全方位賦能中國海油新型工業化發展。一個個智能油田、智能工程、智能工廠的誕生推動中國海油生產模式和管理模式向現代化、數字化、智能化跨越。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進入收官沖刺的決勝時刻,是“十五五”規劃開啟謀篇布局的新征程。關鍵之年,當有關鍵之為;中流擊水,更應奮楫篤行。中國海油必將以主動識變、應變、求變的信心和能力,直面矛盾挑戰,科學擘畫藍圖,堅定不移扛牢能源央企肩負的時代使命。(中國海油供稿)
上一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