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我國正積極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電力作為能源轉型的核心環節和碳減排的關鍵領域,其與碳治理體系的協同發展——即“電碳協同”,已成為實現能源安全與氣候目標的重要路徑。
那么,電碳協同的具體路徑與發展前景如何?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企業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張曉萱在接受中能傳媒記者專訪時指出,“十五五”時期是實現碳達峰的關鍵階段,既要滿足電力消費需求的剛性增長,又需統籌新能源的高效消納與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在此背景下,電碳協同可從目標路徑、市場機制、核算基礎與產業布局等多個維度實現突破。
電碳協同賦能 綠色轉型加速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變革的背景下,電力系統的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推動能源體系變革的核心力量。張曉萱指出,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系統。2024年,全國發電量首次突破10萬億千瓦時,占全球總發電量的三分之一。這一成就的背后,是我國在電碳協同機制方面的持續探索與實踐。
張曉萱表示,電碳協同是實現碳減排目標的重要路徑。電力系統作為社會深度脫碳的核心基礎設施,其戰略地位日益凸顯。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提供規模可觀、安全可靠、經濟可行的綠色電力,是推動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低碳轉型的根本保障。同時,電力系統還可充當數據支撐平臺,為不同區域、行業及企業提供精準碳核算服務,助力碳治理邁向精細化與科學化。
在市場機制層面,電碳協同正推動碳市場、電力市場、綠電綠證交易等多種機制形成政策合力。張曉萱表示,當前的關鍵在于如何統籌這些市場機制,通過目標協同與政策聯動,有效激勵多元主體參與減排行動。
在產業層面,電碳協同正成為推動“能源向新、產業向綠”轉型的重要引擎。張曉萱指出,新能源、儲能、氫能等不僅是能源結構轉型的關鍵技術,也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零碳園區、綠電園區、綠色工廠等創新模式,實現了能源、產業、數據等多要素深度融合,推動能源生產與消費走向低碳協同。
機制互聯互通 產業優化協同
在“十五五”這一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關鍵階段,我國電碳協同的發展路徑日益清晰。從需求側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電氣化進程加速,以及人工智能、電動汽車等新興產業的崛起,正推動電力消費需求穩步增長。從供應端看,新能源的快速發展有效降低了電力碳排放強度,但碳排放總量仍面臨上升壓力。
在張曉萱看來,目標路徑的協同是電碳協同發展的首要任務。她表示,應制定基于“安全—低碳—經濟”動態平衡的電力減碳路線圖,尤其在電力需求不斷增長的背景下,必須統籌能源安全、低碳轉型和經濟可承受性,避免因過度側重某一目標而影響整體系統穩定性。
電—碳—證市場的協同是另一關鍵方面。張曉萱表示,當前全國碳市場快速發展,覆蓋范圍逐步擴展,管控直接碳排放;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加速建設,深入優化電力資源配置;綠電綠證政策和市場機制健全完善,持續提升綠色電力供給能力。
電碳核算的協同同樣至關重要。張曉萱指出,電力在全國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建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實現多層級電力碳核算數據的互聯互通,是支撐電力系統乃至全社會深度脫碳的重要基礎。
在電力產業布局協同方面,張曉萱提出應重點從產業綠電協同、算力電力協同和綠電供需協同三個維度深入推進。她認為,推動產業與能源結構深度耦合優化,能夠實現清潔能源與產業發展的空間匹配和價值閉環;綠色化與數字化轉型相互促進,以數字化賦能電力系統綠色轉型的同時,能夠推動綠色電力服務數據中心、智算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減排;供給側與需求側協同發力,能夠形成“源網荷儲”協同的低碳用能模式。
上一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