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23年年會開幕式在京舉行。
“全球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任務中期評估結果顯示,距離目標實現還有很大差距”,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在上述會議開幕式致辭時表示,在氣候變化領域,已經有148個國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標,覆蓋全球88%的二氧化碳排放,92%的GDP和89%的人口。“要采取切實可行的行動,世界未來才有希望。”
據解振華介紹,中國超額完成了向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年的目標。我國可再生能源也實現了新突破。截至今年6月,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3.2億千瓦,歷史性超過了煤電,約占中國總裝機的48.8%。 解振華表示,全球綠色低碳轉型是大勢所趨。當前,世界正面臨國際地緣政治沖擊,經濟增速放緩、復蘇艱難,全球多地極端天氣頻發等問題。氣候變化已變成現實危機,各國都面臨如何統籌當前的安全穩定增長和長遠可持續發展的難題。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堅持長期能源轉型,保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定力,是大勢所趨。 解振華表示,全球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任務中期評估結果認為,距離實現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南北發展差距在進一步拉大。如果各國兌現各自承諾的目標,可以實現將溫室氣體升溫控制在1.7℃以內,但各方落實情況并不理想。 在氣候變化領域,已經有148個國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標,覆蓋全球88%的碳排放,92%的GDP。如果各國兌現各自承諾的目標,可以達到將溫室氣體升溫控制在1.7℃以內,但各方落實的情況并不理想。 “有效應對氣候危機,需要全球合作和落實行動。”解振華認為,當前全球氣候治理已經從規則制定轉向落實行動,以綠色低碳為特征的產業革命和技術變革正在發生。通過分析諸多國家實現碳中和的路徑, 發現相關技術、產業、貿易、金融、標準等要素在客觀上存在競爭,中國希望這是健康良性的競爭。 解振華表示,在COP28全球盤點的基礎上,要提高整體的行動力度,各國要兌現各自的承諾,總結成功經驗,互相取長補短,實現合作共贏。全球氣候治理的前景才能越來越廣闊。 “最近中美、中歐、G20國家開展了氣候治理進程的交流。”解振華介紹,特別就COP28要取得的進展充分交換意見,目前仍存在很多分歧、困難和挑戰,需要各方繼續遵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精神、原則與要求,求同存異、相向而行,采取積極的、建設性的態度,才能確保COP28取得成功。 解振華表示,中國已經成為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的行動派,中國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重大的國家戰略,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建立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1+N”政策體系,并取得了積極進展。 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4%,也就是說,中國超額完成了向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年的目標;中國的煤炭消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由2012年的68.5%下降到2022年的56.2%;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從2012年的9.7%上升到2020年的17.5%。中國新能源產銷規模位居全球第一,中國第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亮相。 截至今年6月,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3.2億千瓦,歷史性超過了煤電,約占中國總裝機的48.8%;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5.1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達到93%左右。中國在工業脫碳和電力化、智能化方面已經取得積極進展。 解振華表示,在低碳、可持續、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城市、園區、企業等示范項目取得積極進展,中國愿同各國共同分享進步成果,積極開展合作。 此外,中國積極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南南合作”。解振華介紹,中國已經與39個發展中國家簽署46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的文件,啟動10個低碳示范區,10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項目,實施了200多個應對氣候變化的援外項目,助力發展中國家實現綠色轉型。全球綠色低碳轉型是大勢所趨
應對氣候變化危機需全球合作并落實行動
中國超額完成2020年碳排放目標
下一篇:電費輸配電價什么意思?